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為台灣藝術家承先啟後 國美館做到多少?

2019/07/21 21:50

記者凌美雪/特稿

張萬傳紀念展昨(20)天開幕式結束後,與會的藝術家、學者、官員們還在互相寒暄,歷任過高雄市、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的黃才郎,獨自走到中山國家畫廊北室,把掛在牆上一幅幅張萬傳的畫作都看過一遍,突然走到一幅畫面前,頂頭的燈光一直不穩定地閃爍著,黃才郎幽幽地抬頭望了一眼,若有所思,但還是繼續往前走。

張萬傳作品〈蘭嶼〉(左)與〈自畫像〉。(記者凌美雪攝)

黃才郎退休仍時常關心台灣藝術圈的脈動。記者趨前問他:覺得這次展覽如何?他說,規模算是不小。再談談記憶中的張萬傳,他說印象最深刻是1960年代有一次跟張萬傳與幾位畫家到蘭嶼寫生,因為天候不佳而滯留,張萬傳愛喝酒,他們住的地方只剩半瓶米酒,大部分都讓給他了。

黃才郎說,張萬傳是個性很自在隨興的畫家,白天大家正經八百地擺起畫架寫生,只有他到處遛達,晚上大家休息了,他反而認真畫了起來,憑白天的印象作畫,畫他所見的蘭嶼風景。黃才郎還打趣地說,大家都知道張萬傳愛畫魚,其實他最常畫魚的地方是居酒屋,邊喝邊畫,畫好了才吃,所以常常他畫作中的魚,是料理好擺盤的。

短短一席話,比開幕式上冗長的致詞令人對張萬傳印象深刻。

黃才郎獨自觀看張萬傳的畫作。(記者凌美雪攝)

開幕式上,文化部長鄭麗君重申,文化部積極重建台灣藝術史,希望藉由中央及地方美術館軟硬體升級及典藏體系的建立,鼓勵民間透過多元觀點、當代視野,帶領台灣重新發現、欣賞、討論及詮釋,讓全民更了解台灣藝術發展歷程,也讓台灣為世界藝術史拼上重要的一塊拼圖。

然而,這一塊拼圖本身,經過什麼樣的建構,才能讓己身也成為一塊完整的拼圖?

以目前的主流趨勢來看,日治時期受西方藝術啟蒙的已故前輩畫家們,近年頗受重視;在世代交替風潮裡,政府也積極扶植當代藝術家的發展,以目前4大美館的館長資歷來看,都堪稱已經是年輕人接班的世代。

這中間,我們隱約感受到一個隱憂,除了已故前輩畫家以及擁有所謂國際觀的當代藝術家或藝術評論家之外,更重要的一環,即承接了前輩藝術家遺緒、同時仍不改其志專注於創作的資深藝術家們,在這個台灣美術史的建構大計裡,被明顯地忽略了。

在張萬傳展的開幕會上,從策展人到研究者,不斷有人提及,由於畫家已故,無法與畫家面對面訪談取得第一手資料,甚是可惜,也加深了搜尋相關作品、史料的難度。其實,這已不是藝術界第一次發出憂心之鳴,在近年一次家庭美術館藝術家傳記發表會上,90幾歲的雕塑家李再鈐也有感而發呼籲,藝術家傳記叢書的出版進度可否再快一點,他怕有些人不能等,不知道文化部聽進去沒?

除了與時間賽跑,還有價值判斷的問題。國父紀念館時常邀老畫家聚會辦展,但多為中畫。照理說,國美館最該是要全面釐清台灣美術發展方向的館舍,過去黃才郎、蕭宗煌等館長對各個世代藝術家的創作成果與研究,著力頗深也頗具脈絡,但現在似乎不然。

國美館需要了解,藝術論述再深奧,基本價值還是應立基於藝術創作者,台灣要建構完整的美術史,不能只靠策展人從史料裡拼湊新創意,更需透過策展,找出台灣各個世代藝術家的奉獻與價值,給予肯定與發揚,對在世畫家的珍視與定位是刻不容緩的,不要再等到資深畫家一一凋零,再去尋找資料拼湊,甚或任其如輕煙一縷!

大家不妨試想,現年70到90歲、承前輩畫家遺緒的優秀資深畫家,即便是美術系的學生,念得出幾個?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