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陳建全/香港人

2019/12/29 05:30

◎陳建全

◎陳建全

生命中第一位香港人是媽媽在台大住院時的病友。照料媽媽的小阿姨和久病院室裡隔床、跨海來台求醫的小姐成了朋友。媽媽過世後,病友和阿姨維持聯絡至今。

十五歲時在英國夏令營結識一群混雜在中西文化裡的香港朋友。念國際學校,英文廣東話同樣流利。原以為不同調性的朋友們卻十分友善地教會我第一句廣東話,最基本的,每個人都應該會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隔年夏天去香港拜訪英國認識的朋友。降落在啟德機場,過紅隧時我才驚覺香港是個島。朋友母親開車載著羞澀的我到半山的家作客,車子駛在延山而上綠的蔥蘢裡,一個轉彎駛入埋在路樹裡的入口內。拾梯而上,不遠處看得見海。朋友家十分寬敞,窗外景色遼闊,我覺得香港人住得真舒適啊。我們在客廳嬉鬧,不覺天色已晚。多年後我才明白,山高谷低,階級金錢和繁華,是此地一枚踟躕顛簸行來,被歲月環境賦予的紋身。

上了大學在歐洲當背包客。倫敦的青年旅館裡認識了韶。媽媽是台灣人,港大學醫的他心裡想念的是建築。不久回台收到一本他寄來的聶魯達詩集。年長後不常見面的我們應該都記得年少時分享過的祕密和夢想,似夜裡的花香,瀰漫在蜿蜒的山徑上。

有年冬天從香港參加去北京玩的旅行團。去機場的雙層巴士上遇見來自泗水的Jimmy。Jimmy說他接下來去台中東海大學讀中文。回台後我去台中玩了一趟。Jimmy帶我逛夜市,晚上地舖在他宿舍內。他說起爸媽為了讓他念書,忍心讓他離開印尼家鄉。他覺得離家很遠,未來也很遠。幾年後接到美國打來祝賀聖誕快樂的電話,Jimmy的聲音很遙遠卻很熟悉。

北京的旅行團和一群不住半山的香港人相處,廣東話穿梭如同天語。一日我睡晚了遲到,尷尬地急忙奔上早晨出發的觀光巴士,大伙兒給我鼓掌,提醒我當晚早點睡。一位阿姨遞給我一個飯包,說是從餐廳拿的給我當早餐。我接過手來,很暖。幾年後的九月台灣地動天搖,家裡電梯停擺,那晚深夜我爬上高樓的家,和黑夜過了一宿。清早仍沒有電來的家裡電話響起,北京一起旅行的香港人打來問候,怎麼樣啊,沒事吧?

在德國念暑期班結識了中文大學新聞系畢業的姊姊。很艱苦地到德國念書。常覺得她不像刻板印象裡的香港人,父母是印尼華僑,和我最愛的作家鍾曉陽一樣。中文說得標準,有智識,不市儈,對朋友義氣熱情,對生活抱負十足。

然後大學畢業旅行認識了澳門的他,和台灣的他。聽到廣東腔的口音我問,你是香港人嗎?他說,差一點,我是澳門人。澳門和香港,差得確實不遠。然而啊,卻又相距千里。

和台灣的他成了彼此豢養的摯友。一起去了無數次香港,吃了無數次翠華,逛街,喝蘭桂坊的酒,沒有警察阻擋,街上叮叮車跑得響亮。

去美國念書前認識了剛回流返港的John。儘管生活在不同城市,機緣巧妙我們卻還能常見面,一起旅行,分享各自生活的沉浮,領略世界的廣袤和友誼的無垠。

香港人啊香港人。我記得你的狹氣,也記得你的寬闊。記得茶餐廳侍應的姿態,記得精品店裡店員的臉色。記得街市嘈雜,長洲水岸,南ㄚ島的山徑,銅鑼灣的霓虹。我知道數字後面的算計是生活磨練的結果,我知道一分一寸對你來說得之不易。我更記得啊,你那真誠的問候,猶如現在多希望你聽見的,我一聲聲難以傳送的,擔心。你問過我安好,你遞過來的飯包,依然暖熱。香港的你啊,香港的你,和你,我們一起等,等待榮光回歸的那刻,我們一起數,每個人都能夠的,基本的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