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時尚大道】時尚攝影系列報導:世紀一瞬間 亨利‧卡提耶‧布列松

2014/10/31 06:00

在聖拉查爾火車站後:照片中人物躍起,仿若在水上輕點,水中倒影清晰帶有一躍而起的動態感。若定睛細看,可以發現人物的姿態與背後那張海報異曲同工,令人不禁讚嘆,布列松是等待了多久才等到這,任何條件稍加改變就再也無法呈現的「這瞬間」呢?(法新社)

文/高莘倫

瓦爾公寓:一道道旋轉而下的階梯,與鐵欄杆交錯,螺旋感往遠處縮小,讓觀者化身拾級而下的旅人,正巧瞥見轉角一腳踏車騎士沿蜿蜒向下的小徑前行,相片中經過的是誰都無所謂,只是他必須正好經過這個轉角,在這個階梯前遇見,畫面構圖充滿線條與切割,帶有繪圖的素描感。(歐新社)

亨利‧卡提耶‧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亨利‧卡提耶‧布列松。(法新社)

亨利‧卡提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的創辦人之一,作品取向黑白攝影,拍攝足跡橫向遍布東方與西方世界,縱向橫跨幾乎整個20世紀,作品中不論「質」或「量」,都堪為整個時代的標誌。

甘地的火葬:1947年布列松行經印度時,為甘地拍下經典的人像照過後,十幾分鐘甘地遇害。這張照片是甘地火葬儀式場景,印度宗教領袖甘地的死,為印度人民帶來的影響,在照片中昭然若揭,面向鏡頭的老婦眼中充滿慌亂。(法新社)

布列松出身巴黎富家子弟,自小對繪畫有濃厚興趣,成年後放棄家族紡織事業選擇學習藝術,而後在劍橋大學念英國文學,退伍之後前往非洲狩獵。捕獵的英文是「shoot」,與「攝影」英文同字,而後談論布列松的人很自然的都會使用這類詼諧雙關語,布列松也以此自比,他曾說攝影之道一如狩獵,必須「手如綿,目如隼,步履輕移,就算對象只是靜物亦不例外」。

中國上海:1948年中國上海紙幣貶值,中國國民黨宣布每人得以兌換40克的黃金,因而發生搶購黃金風潮,在這事件中甚至有人因推擠而死亡。畫面中人民緊緊環抱在一起,又似乎想盡辦法脫離人群擠出一個優先位置,反映當時人民的無助。(Magnum Photos)

新聞攝影濫觴 見證關鍵時刻

亨利‧卡提耶‧布列松(1908–2004 )。(歐新社)

布列松自30年代初期接觸攝影,當時年僅22歲的他帶著一架萊卡相機,彷彿懷著先前在非洲大陸游移的習慣,追逐獵物、走遍各地,以攝影紀錄眾多事件,在通訊設備尚未便利的時代,以新聞攝影的角度拍攝多幅具有歷史價值的相片,為歷史留下見證。

夏虹事件受難者喪禮 :1962年法國發生夏虹大屠殺事件(Massacre de Charonne)震驚全球,此為罹難者喪禮時,維持秩序的人員圍成一列,後方家屬、民眾或掩面痛哭、或悲傷無助的遙望,雖沒有激烈的衝突或極度煽情的畫面,反而更引出了當時人民深切的悲痛與憤怒。(法新社)

布列松的足跡幾乎踏遍全球,1947年與好友成立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後即在歐洲進行攝影工作,紀錄二戰後的景況;1954年為美蘇冷戰解凍後首位造訪蘇聯的攝影師;1959年正值中國共產黨建國十週年,布列松應邀訪華;1965年前往印度和日本。這期間他走過印度聖雄甘地之死、中國國民黨撤離及共產黨掌權、戰後的日本、鐵幕後的蘇聯及新興的美國等。

亨利‧馬蒂斯於住處:照片中的野獸派畫風創始者亨利‧馬蒂斯已垂垂老矣,但籠外的鳥爭相昂然帶給畫面一股精力,馬蒂斯手上停了一隻鳥,垂下視線的他顯得柔和,這張照片成為畫家馬蒂斯年老生涯的見證。(路透社)

與當代攝影截然不同,當時攝影似乎偏向於「紀錄」而非「創作」,布列松擁有一對「發現」的雙眼,以獨特而細膩的感官,將具體事件連同當時氣氛及情感完整保存在底片中,再現當下,他也因此被稱為新聞攝影的濫觴。時代造人,在動盪又創新的20世紀,還好有布列松,上天揀選了一個這樣的攝影師,為時代留下不朽的紀錄。

尚‧保羅‧沙特: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作家,性格放蕩不羈,這張在橋上拍攝的沙特,臉部表情扭曲,眼睛歪斜向一邊,眉頭緊皺,彷彿譏諷又好似憂愁,叨著菸斗的模樣更展現出他的不羈。(法新社)

剎那即永恆 決定性瞬間

布列松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曾說:「拍攝那一秒是充滿創造力的瞬間,你所構建和表達是生活本身所提供,必須憑直覺判斷何時按下快門。是的,就是那一瞬間!一旦錯過,它將不復存在 。」這也完整表達出他的攝影哲學,他鄙視擺拍,並視裁切照片為「承認創造性觀察的失敗」,他也絕不調整拍攝時的光線、不使用閃光燈,如此風格隱約源自於他熱愛的初衷,繪畫。

布列松曾言:「繪畫是我的初戀。」自童年想成為畫家的念頭,也間接影響他的攝影風格。他認為攝影如同繪畫速寫,不容修改,「若是非改不可,只好等下一張再改了。」在生活中有許多「一秒」,每一秒都無可取代、無法倒帶,而如何在時間縫隙中將畫面永恆停留,布列松抓住的是如同他著名的攝影集名稱:「決定性的瞬間」。

《決定性瞬間》(Images à la sauvette),法語原義為「圖像進行時」或「匆忙的圖像」。布列松的作品正如同其原義,攫取生活中、甚至歷史洪流中,那萬中選一的一刻,這樣的攝影信念造就他兩種格局截然不同的作品:一是史詩般紀錄歷史事件的新聞紀實攝影,留下人類歷史演進中關鍵的時刻;一是在日常生活中,由平凡小人物主演,體現他對生活中每個瞬間的關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加入娛樂頻道粉絲團
TOP